當前醫美市場的監管治理體系正在逐步完善,醫美消費者的自我保護意識不足,也是其權利受到侵害的主要原因。對此,南昌市市場監管局提醒消費者,醫美消費事關自身生命健康,應慎重選擇,認真做好各項攻略:
一要選擇正規機構。消費者在選擇醫美機構時,可以通過衛生部門的官方網站,查驗醫美機構相關經營證件是否合規、有效,了解醫生是否具有《醫師資格證書》和《醫師執業證書》等相關信息。此外,可以通過藥監部門的官方網站,判斷藥物、器械等產品生產渠道是否正規,是否通過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審查認證等。同時,要選擇機構執業范圍內的醫美診療項目,不要選擇超過服務范圍的醫美項目。
二要仔細審查合同。在簽訂醫療美容合同時,應當仔細閱讀相關條款是否合理,除了檢查醫療機構和操作醫師是否具有相關資質以外,還應檢查麻醉、場所消毒、藥械使用等各項目的標準和收費明細,確保自身的知情權與選擇權。如果對上述事項未盡到審慎審查,糾紛發生后消費者可能在責任分配上處于不利地位。
三要全面了解風險。在醫療美容前,消費者應當對所做項目的信息和內容充分掌握,與主診醫師充分溝通,知悉該項目的風險性與禁忌癥。要始終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客觀、理性地做出選擇,不要因一味求美而忽視風險隱患,不要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和盲目的期待。
四要留存消費憑證。在操作結束后醫療美容相關后遺癥以及副作用并非立刻顯現,留好相關診療記錄以及發票存根也是醫療美容消費者進行維權和自我保護的重要一環。消費者應事先保存好有關消費憑證,避免發生糾紛時,因保管不當,導致無法提供相關證據,不利于后期維權。
五要及時有效維權。消費者在醫美消費過程中,如果遇到權益受損問題,應該及時保存好相關證據,必要的時候甚至可以申請醫療鑒定。爭議發生后及時與醫美經營者協商解決,如果協商不成,可以申請消費者協會或者其他專業調解組織調解,也可以向有關行政部門投訴。此外,還可以通過申請仲裁或到法院提起訴訟的方式,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不要選擇非正規醫療美容機構。醫療美容是醫療行為,需要到醫院整形美容科、整形美容醫院或醫療美容診所等擁有合法資質和專業醫生的醫療機構就醫,其醫療服務和藥品、醫療器械質量更有保障,不可在不具備合法資質的生活美容院、美容工作室、理發店、賓館、住宅等場所接受醫美治療。
不要輕信商家宣傳。醫療美容廣告屬于醫療廣告,廣告主必須為依法設立的醫療機構,未經審查不得發布相關醫療美容廣告。消費者要慎防醫療美容機構通過使用虛假案例、虛構療效等方式,對醫療美容效果進行夸大、不實或虛假宣傳,慎防醫療機構通過“刷單炒信”等方式虛構交易、利用“種草筆記”“體驗分享”等方式開展虛假營銷,或者通過隱瞞診療風險、夸大診療效果方式虛假宣傳。
不要迷信“種草筆記”。醫療美容使用的產品,如果是按照醫療器械進行審批的,包裝上有醫療器械批準文號;按照藥品進行審批的,包裝上有藥品批準文號,消費者可登錄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網站的“公眾查詢”核實相關批準文號。消費者要認真了解醫療美容項目的技術難度和可能發生的醫療風險程度,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醫美項目和美容產品,不可輕信“種草日記”。
不要踏入價格陷阱。消費者要認真了解醫美機構和醫美項目的收費標準,特別是耗材費、手術費、住院費、麻醉費等收費名錄,要求商家明碼標價,并簽訂書面合同。千萬不要被所謂的“超低價格”“免費做”給迷惑。一旦遇到價格欺詐等情況,保留好合同、圖片、錄音、視頻等證據,及時向當地有關主管部門投訴舉報。
不要背負大額預付消費風險。許多醫美機構或美容機構為回籠資金,往往會采用類似“充卡送服務”等營銷策略。為避免預付消費風險,建議消費者在充值預付卡前,與商家簽訂書面合同,了解清楚預付卡是否依規備案、使用范圍、期限、功能、退款條件、違約責任等。特別要關注商家終止服務、商鋪轉讓時的限制性約定,并確認是否允許中途退款。同時,量力而行,避免一次投入過高,承擔過大風險,盡量選擇時限較短的月卡、季度卡,充值消費時盡可能選少量多次的,以便有效降低預付消費的風險。另外,要根據自身經濟狀況選擇醫美項目,理性選擇金融貸款。特別是學生群體,要認真評估風險和還款能力,不要被不良商家誘導,卷入非法校園貸的漩渦。